——古羅馬哲人塞內卡(Seneca)派崔克.史托佛(Patrick Stoffer)正在打造未來農場。
今天所有的洛杉磯警察都要帶隨身攝錄鏡頭,警例列明警員要用盡方法緩解緊張局勢後才可以使用火器,招募過程要納入少數族裔等等⋯⋯ 看到這兒,是否有點羡慕嫉妒恨,覺得同一件事情不可能在香港發生? 其實不然。文︰梁啟智 希望你會同意,香港警察需要重建。
引發洛杉磯暴動的短片 若以嚴重道德潔癖的基準來看,這件事情當中政府恐怕沒有什麼要反省的地方。地方政府起訴四名警員,唯陪審團判定他們沒有使用過度武力逮捕嫌犯。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的封面 Christopher Commission 的報告發現,警察內部有嚴重的濫暴問題,管理層沒有處分濫暴者,而投訴機制明顯對投訴人不利。這兒的重點,在於武力的動用要視乎「即時狀況」。暴動爆發後,又委派了曾任 FBI 和 CIA 主管的 William H. Webster 為特別顧問,為暴動應對撰寫調查報告。
雖然觸發事件的那位黑人本身不是一位「完美受害者」,及後發生的暴動帶來嚴重破壞而帶來無辜百姓傷亡,但退後一步想: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,這件事情可以鬧得這麼大,代表後面一定有隱藏的社會問題要處理。過去兩星期的局勢發展,可見香港警察的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的警員或者指揮官的問題,而是整個警隊從一哥起計到PC都出現了嚴重的文化問題。這樣有著謎樣身世的台灣國寶動物,介紹其相關的歷史記錄與研究課題,相信必能引發民眾對於台灣獼猴本身,甚至對於整個台灣的自然生態歷史產生莫大興趣。
」事實上,跟野生動物共存是未來趨勢,因為人類擴張速度太快了,我們只能讓人和動物共存,而不是叫人類和動物保持距離。然而我個人覺得,有自覺地往返於「遙遠過去的時間」以及「當前的時間」,或許有助於察覺「一己」的侷限,使得我們在談論如何降低直接傷害動物之嚴重性的防治策略時,尚能保持「以人類的需求為優先並非理所當然」之謙卑態度與反省。確實,是這負面緊張的人猴關係促成本篇討論。然而,這也因此衝擊到當地居民的生計。
過去《台灣動物之聲》曾經有數篇專文,聚焦在獼猴與人的關係上,像是第17、18期(1997,兩期合併)有徐欣嫻的〈從危害農作物看台灣獼猴保育課題〉,第45期(2008春季號)刊載了柯金源導演的文章〈獼猴列傳〉。以下的對話重心也會放在近年的人猴衝突問題上。
難道要叫獼猴搬離壽山?還是讓中山大學搬走?這部分是我以前曾在環境資訊中心的一篇新聞報導〈打破刻板印象 「吱吱黨」要重建人猴共存新關係〉講過的內容。兩部影片奠定了柯導的史詩視野格局。最新研究指出台灣獼猴有可能是個古老物種,存在本島至少已有30萬年,而並非先前認為的只有4到7萬年。三年後,台灣獼猴『小蘋果』涉嫌傷害罪被捕,『值星官』則因公受難,2001年5月,農委會決定將猴群撤離四角嶼,獼猴家族開始被迫撤退。
愛美麗: 農委會想把台灣獼猴運送到離島,其實以前已經做過了而且失敗收場。更特別的是,台灣獼猴僅分布於台灣本島,全世界其他地區均無分布,牠算是不折不扣的國寶級動物呢。林美吟,筆名林美美,「台灣獼猴吱吱黨」發言人,於中山大學就讀生物科學系博士班,是個從小便與壽山台灣獼猴如兄弟姊妹般相處的野女孩,將獼猴視為家人,致力於達成人猴和平共處(共存)的理想。因為本身研究獼猴危害,所以在現地觀察時了解到農民的苦痛,知道只幫猴子說話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,因此致力推廣友善防治,希望農民跟猴子可以共生共榮,猴平共處。
這樣的計畫還是遭到許多質疑,尤其是距離四角嶼最近的風櫃里,蛇頭山是澎湖境內距離四角嶼最近的地方,相隔只有350公尺,也因此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是觀賞「猴島」四角嶼的最佳景點。但這在學術派和官方的眼裡就會認為「人怎麼可以跟猴子這樣
因為現實就是晚回到談判桌上一天,好幾億的銀子就放水流一天,股東、合作企業與消費者的信心就繼續跌停,試問損失的是長榮的股價、招牌?還是那些無名的抗爭員工? 「不喜歡為何不辭職?」——罷工的老生常談 每次罷工事件都可以看到一些膝反射回應:「不爽不要做。再說結論,罷工行動最大的魯蛇最終還是資方,長榮不識罷工本質在勞資之間的摩擦,反而傾全力動用關係收買媒體、污名化工會、大動作提告,其實都是枉然。
首先我建議有這些想法的人好好去看一下勞動基準法(白話文連結),簡言之這是勞工的基本權利,而幾乎你腦海中那些「先進國家」也早就明定了勞工有罷工的權利,差別只在於罷工條件難易度與執行規則的差異而已。因此看到罷工就不開心的人,何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好好沒事又幹嘛罷工?況且在航空人才缺乏的大環境下,這些漂亮空姐如果辭職另謀高就,比風吹日曬,露宿街頭爭福利的成本來得低廉,那罷工又是何苦呢?或許正因為她們相信自己能帶來某種良好的結果或改變產業文化,才願意甘冒風險逼資方上談判桌面對— 這是勞資關係的合法對話手段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依照過去華航抗爭的結果,我認為被一同拖下水的苦主——政府,在某一時間點會強勢主導彼此溝通,雙方都會做出若干妥協,因為大眾運輸是經不起長期罷工的,政府也不可能持續拿人民公帑擦私有企業的屁股,而工會更不可能訴求全拿,但卻能讓更多年輕空服員理解,抗爭是有用的,就連這次罷工,我想這也可看做是華航抗爭成功後帶來的激勵。但在許多評論與留言的態度上,好像每一次的罷工都是抗議者枉顧消費者權益,卻選擇性的忽略了資方的責任。」、「自私自利的一群人」、「為何不提早公告讓大家不便」。未來在民主社會,迷信專制的人日子會愈來愈難過,而那些把專制管理奉為圭臬的長榮管理人,腦袋應該要更新了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勞工抗議就是不行?會罷工究竟是誰的錯? 罷工通常作為勞資談判的最後手段,意味彼此始終無法找到共識。從結果論來看,資方作為一個經營管理者,始終無法透過有效方法解決內部衝突,進而導致罷工的果,犧牲了消費者的信任與時間,是否也是一種「經營無能」呢? 長期以來,台灣教育偏好從資本家的角度思考事情,順民文化又總喜歡先檢討抗議者,覺得破壞安定的人就是錯的,殊不知每一次衝突前何嘗不是一次次的溝通無效。
資方是輸家的理由很直觀,因為罷工成員大不了被資遣,隱身在人群中退場,他們的人生不需要面對大眾檢視。批評者不知道今天勞動基準法中多數的勞工權利,是過去無數的勞權運動爭取而來的,就連你幾天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(例如勞保、又例如退休金),都是如此,嘴別人前,先想想自己的福利哪來的吧。
自三一八抗爭以來,便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,就是經營者, 哪怕是政府或企業,即便一開始佔有絕對的話語權,但隨著抗爭時間延長卻遲遲拿不出解方時,輿論會逐漸導向「主事者無能」的脈絡發展,以三一八學運來看,那些原本不支持學運的,隨著混亂加劇,也開始累積「為何事情一直無法解決」的不滿,因為這類人討厭的是混亂,未必有心在乎誰立場有理。文:楊世宇 罷工最大的輸家,不是勞工,也不是客戶,其實正是資方自己。
時至21世紀,勞工作為幫助企業獲利的主體,難道還需要向做臣妾奴僕的心態一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?這些批判者的價值,正反映了台灣勞動環境惡劣至此,其實就是在「奴性」的驅使下,又愛棒打爭權力的人,是挺悲哀的一件事。但長榮無論在消費者、股東和實質損失上都將十分巨大,在成本高、盈利小的航空業來說是真是糟糕的危機處理。又長榮外傳將招收新血汰換掉不合作員工,其實更反映了經營者的顢頇與無能,他們似乎沒有想過這群新進員工是否也陽奉陰違的加入工會,變成下一次抗爭的成員,只因為公司不願面對現實的管理問題,欲蓋彌彰的處理每一次危機但在許多評論與留言的態度上,好像每一次的罷工都是抗議者枉顧消費者權益,卻選擇性的忽略了資方的責任。
又長榮外傳將招收新血汰換掉不合作員工,其實更反映了經營者的顢頇與無能,他們似乎沒有想過這群新進員工是否也陽奉陰違的加入工會,變成下一次抗爭的成員,只因為公司不願面對現實的管理問題,欲蓋彌彰的處理每一次危機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勞工抗議就是不行?會罷工究竟是誰的錯? 罷工通常作為勞資談判的最後手段,意味彼此始終無法找到共識。
再說結論,罷工行動最大的魯蛇最終還是資方,長榮不識罷工本質在勞資之間的摩擦,反而傾全力動用關係收買媒體、污名化工會、大動作提告,其實都是枉然。因為現實就是晚回到談判桌上一天,好幾億的銀子就放水流一天,股東、合作企業與消費者的信心就繼續跌停,試問損失的是長榮的股價、招牌?還是那些無名的抗爭員工? 「不喜歡為何不辭職?」——罷工的老生常談 每次罷工事件都可以看到一些膝反射回應:「不爽不要做。
」、「自私自利的一群人」、「為何不提早公告讓大家不便」。資方是輸家的理由很直觀,因為罷工成員大不了被資遣,隱身在人群中退場,他們的人生不需要面對大眾檢視。
未來在民主社會,迷信專制的人日子會愈來愈難過,而那些把專制管理奉為圭臬的長榮管理人,腦袋應該要更新了。因此看到罷工就不開心的人,何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好好沒事又幹嘛罷工?況且在航空人才缺乏的大環境下,這些漂亮空姐如果辭職另謀高就,比風吹日曬,露宿街頭爭福利的成本來得低廉,那罷工又是何苦呢?或許正因為她們相信自己能帶來某種良好的結果或改變產業文化,才願意甘冒風險逼資方上談判桌面對— 這是勞資關係的合法對話手段。但長榮無論在消費者、股東和實質損失上都將十分巨大,在成本高、盈利小的航空業來說是真是糟糕的危機處理。首先我建議有這些想法的人好好去看一下勞動基準法(白話文連結),簡言之這是勞工的基本權利,而幾乎你腦海中那些「先進國家」也早就明定了勞工有罷工的權利,差別只在於罷工條件難易度與執行規則的差異而已。
批評者不知道今天勞動基準法中多數的勞工權利,是過去無數的勞權運動爭取而來的,就連你幾天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(例如勞保、又例如退休金),都是如此,嘴別人前,先想想自己的福利哪來的吧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依照過去華航抗爭的結果,我認為被一同拖下水的苦主——政府,在某一時間點會強勢主導彼此溝通,雙方都會做出若干妥協,因為大眾運輸是經不起長期罷工的,政府也不可能持續拿人民公帑擦私有企業的屁股,而工會更不可能訴求全拿,但卻能讓更多年輕空服員理解,抗爭是有用的,就連這次罷工,我想這也可看做是華航抗爭成功後帶來的激勵。
自三一八抗爭以來,便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,就是經營者, 哪怕是政府或企業,即便一開始佔有絕對的話語權,但隨著抗爭時間延長卻遲遲拿不出解方時,輿論會逐漸導向「主事者無能」的脈絡發展,以三一八學運來看,那些原本不支持學運的,隨著混亂加劇,也開始累積「為何事情一直無法解決」的不滿,因為這類人討厭的是混亂,未必有心在乎誰立場有理。從結果論來看,資方作為一個經營管理者,始終無法透過有效方法解決內部衝突,進而導致罷工的果,犧牲了消費者的信任與時間,是否也是一種「經營無能」呢? 長期以來,台灣教育偏好從資本家的角度思考事情,順民文化又總喜歡先檢討抗議者,覺得破壞安定的人就是錯的,殊不知每一次衝突前何嘗不是一次次的溝通無效。
文:楊世宇 罷工最大的輸家,不是勞工,也不是客戶,其實正是資方自己。時至21世紀,勞工作為幫助企業獲利的主體,難道還需要向做臣妾奴僕的心態一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?這些批判者的價值,正反映了台灣勞動環境惡劣至此,其實就是在「奴性」的驅使下,又愛棒打爭權力的人,是挺悲哀的一件事